一张流传于保险高层圈的“2012成绩单”,揭开了国内财险公司的生存现状。本报昨日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去年一整年,全国62家财险公司中,有多达37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其中中资20家、外资17家,承保亏损的比例高达近六成。
不同属性公司承保亏损背后的原因各不同——有恶性竞争、自食恶果的,亦有机构布局、成本骤增的,更有备战交强险、大肆烧钱的。在风光数载之后,国内财险业逐步走下高景气神坛,盈利周期向下走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
中资:低价抢单、快速铺摊
即便预料到自食恶果的收场,部分中资财险公司仍旧如“飞蛾扑火”般地涌向低价竞争。
2012年,无论是车险、还是非车险,整个财险市场都充斥着“低价竞争”的气味。多位财险公司部门负责人坦言,从车险到企财险、责任险,再到地铁、机场等重大工程险项目,报价一家比一家低、一年比一年低。
以去年年初某个“交通设施建设期综合保险项目”招标为例,十多家财险公司参与投标,其中最低报价与最高报价相差数倍,多数保险公司报出的费率和承保条件均令人担忧。一家参与招标的财险公司负责人说,“低价竞标,保险公司是在拿风险赌博。”
这样的恶性竞争态势,开始蔓延至整个财险领域。在占财险比重七八成之多的车险市场,手续费自律上限被屡屡突破。面对手握大量客户资源的4S店、汽修厂,以中资“一二线梯队”为主的财险公司,在过去的一年中,争相向车商贴费、贴点。
这样的恶性循环,已经体现在了数据上。从本报拿到的这份财险业2012年成绩单(未经审计的业内交流快报)来看,去年一整年,41家中资财险公司的平均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为97.03%,承保利润率(1-综合成本率)为2.97%。然而,相较2011年,2012年中资财险整体承保利润业绩下滑28.51%。
而在这41家中资财险公司中,有多达20家公司出现承保亏损。即使2012年实现承保盈利的,相较2011年也多数明显下滑。在所有中资财险公司中,去年仅有8家的承保利润出现正增长。
深究近半公司承保亏损的背后原因,无外乎于去年财险市场的格外严峻。首先,因新车销售下滑、经济大环境影响,财险增量业务陷入低谷;其次,有部分正处于布局扩张中的财险新军,因快速铺摊子而消耗大量资本。
一方面财险“蛋糕”在缩小,另一方面抢食者却与日增多。于是,拼价也要捍卫市场份额的非理性经营思路,油然而生。
外资:备战车险、大肆烧钱
虽然外资财险市场的竞争不如中资般激烈,但仅从数据上来看,2012年,外资财险公司的承保境遇还要逊色,承保亏损比例亦远比中资高。
从成绩单来看,21家外资财险公司平均综合成本率为115.47%,即承保亏损率为15.47%。在21家外资财险公司中,仅有东京海上、丰泰、三星、乐爱金这4家外资录得承保正收益,17家外资财险公司出现承保亏损。整个2012年,共有15家外资财险公司的承保利润业绩出现同比下滑,其中有5家下滑超过100%。
一向在价格竞争中偏理性的外资财险公司,缘何承保收益境况反不如中资同业?多位外资财险公司高管直言,原因有二:一是交强险正式向外资开放,为备战全面进军车险市场,外资财险必须在渠道、系统、人才、宣传上付出上亿的高投入;二是外资同样面临分支机构布局的成本压力。
无论中资还是外资,无论以上何种原因,一个残酷而必须接受的现实已经摆在眼前:那就是,相比前几年赚得盆满钵满的行业高景气,如今整个财险业逐步下行的趋势已定。而箭在弦上的商业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或将带来保险责任扩大而费率却面临下调的压力,从而成为此轮财险行业承保周期加速下滑的一个潜在推手。
国峰保险总公司新闻部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