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俊波:按普通险万能险分红险顺序推进费率改革
从2014年看,全国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赔款和给付7216亿元,较三年前增长84%。保险业增速达17.5%,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保险行业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世界排名从201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3位。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14次提及保险,涉及养老、医疗、就业等多个方面。新常态下,保险业究竟将走向何方?将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工作?如何真正为改革上“保险”,如何为创新加驱动?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了新华社记者专访。
记者: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14次提及保险,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保险最多的一次,今年为何会如此重视保险?
项俊波: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保险,反映了保险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稳步提升。从2014年看,全国保费收入首次突破2万亿元大关,总资产首次突破10万亿元。保险业为全社会提供风险保障1114万亿元,同比增长26%;赔款和给付7216亿元,较三年前增长84%。保险业增速达17.5%,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最高的一年。保险行业的国际地位大幅提升,世界排名从2012年的第6位上升至2014年的第3位。
保险业的这份成绩单,充分表明了整个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在完善市场机制、健全服务体系、改进保险监管等方面均有所突破,市场潜力和市场活力不断被激发,改革创新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记者:在完善市场机制方面,保险业有什么突破?
项俊波:一是保监会连续出台了10多项资金运用监管新政,将投资权和风险责任还给市场主体,保险资金运用的规范性、专业性和灵活性大大增强。2014年,无论是行业利润,还是保险资金运用实现收益,都创历史最好记录。
二是把保险产品费率定价权交给市场和企业。按照“普通型、万能型、分红型”三年三步走推进人身险费率形成机制改革,目前已取消了普通寿险产品2.5%的预定利率和万能险不超过2.5%的最低保证利率限制;在黑龙江等六省市试点开展商业车险条款费率管理制度改革。2014年,与民生保障关系密切的年金保险同比增长77.2%,保障性较强的健康保险同比增长41.3%。10年期以上新单期交占比同比提高5.9%。
三是推进市场准入退出机制改革。制定了保险公司并购管理办法,建立了针对股东、业务、人员等多层次、多渠道的退出机制。
记者:作为社会的“稳定器”,保险业将如何进一步为改善民生保障提供支撑?
项俊波: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为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服务。除发展多样化的商业养老健康保险业外,我们推进保险机构在更大范围和更高统筹层次上经办新农合等各类医保服务。积极推动大病保险全面铺开,目前,大病保险已在27个省开展了392个统筹项目,覆盖人口7亿人,参保群众保障水平普遍提高10至15个百分点。企业年金受托服务覆盖3.5万个企业的877万职工,受托管理资产3160亿元。
二是为农业现代化服务。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业保险“扩面、提标、增品”。2014年,农业保险覆盖农产品(14.61, -0.31, -2.08%)174种,是2012年的3倍左右。2014年提供农业风险保障1.7万亿元,农业保险共向3500万农户支付赔款214.6亿元,其中向辽宁特大旱灾的18.7万户受灾农户支付赔款9.3亿元,向“威马逊”台风受灾群众支付赔款11.5亿元,帮助受灾群众及时恢复生产生活。
三是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服务。大力发展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各类责任保险,在医疗和食品安全、环境污染责任领域,运用保险机制解决经济责任纠纷,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开展相关责任险试点。2014年,各类责任保险共提供风险保障66.5万亿元,确保重大安全事故发生后公众得到及时赔偿救治。
四是为完善灾害救助体系服务。国际上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事故损失的比重一般在30%至40%,而我国保险赔付占重大灾害损失的比重不到5%。我们在研究推动建立巨灾保险制度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并在深圳、宁波开展了试点。
记者:作为经济的“助推器”,如何发展保险业为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提供动力?
项俊波:加快发展保险业,能够激发社会创造创业动力,有利于增加就业、促进经济结构优化。这方面的重点工作主要有:
一是发挥保险行业优势,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加强对“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重大战略问题的研究,引导行业积极开展保险服务。
二是发展出口信用保险,服务开放型经济发展。支持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具有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2014年,出口信用保险保费收入27亿美元,同比增长8.2%,承保总金额3804.5亿美元,为稳定国家外需做出了积极贡献。
三是发展小额信贷保险,缓解农户和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积极推进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发展,形成“政府推动、多方参与、风险共担”的模式。保险公司积极开办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保单质押贷款余额1801亿元,促进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四是加快培育和完善科技保险市场,增强科技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保险公司创新科技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和担保公司等金融机构共同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风险管理工作。
记者:在推进保险行业市场化的同时,如何加强保险行业的风险管控?
项俊波:这几年,面对保险业进入深度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的实际,我们把改革创新作为推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途径,推进保险监管从强调管制向“放开前端、管住后端”转变。“管住后端”是指,加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坚决守住风险底线,切实保护保险消费者利益。管好后端风险,既要通过资本约束机制强化事后监管,也要通过对风险持续性的过程监管强化事中监管。
一是要靠先进的监管理念。要时刻紧绷风险防范这根弦,坚持维护公平与促进效率相统一、宏观审慎与微观审慎相统一、功能监管与机构监管相统一、原则监管与规则监管相统一。
二是要靠先进的监管制度。我们用3年时间建立起一套以风险为导向、符合国情、国际可比的新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为全球保险监管规则制定提供了新兴市场经验。积极推动保险法和交强险条例的修订,加快监管制度的“废改立”工作。
三是要靠先进的监管方式。坚持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测相结合,把握关键环节,强化过程监管。既要强化公司治理和内控的约束力,也要强化信息披露,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推进行业信息共享。
四是要靠先进的监管机制。将事前、事中与事后结合起来,探索建立持续性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保险监管协调机制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保险监管跨部门沟通协调和配合,防范金融保险风险的跨地区、跨行业传递。 |